虎尾兰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环山历史古迹 [复制链接]

1#
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比较好 https://wapjbk.39.net/yiyuanzaixian/bjzkbdfyy/

环山各自然村分布图

环山行政村位于南安丰州镇北部,整体海拔较高。它坐拥丰州古镇繁华,背依泉州四大名山之一“葵山”怀抱。那儿空气较为清新,人烟较为稀少。其古迹繁多,今存有数十处之多。


  一,韩偓墓

在公元年——年之间,晚唐著名诗人、大学士,唐昭宗时官至兵部侍郎韩偓生活于环山村杏田自然村。其过世后,入土杏田,至今已过年。


  韩偓墓俗称“踏斗墓”。嘉庆十二年,南安县令盛本曾为韩偓立墓道碑于今泉州丰泽区潘山街道,碑上有字为隶书:“唐学士韩偓墓道”,今已失。


  年10月,弘一法师偶然在北峰潘山遇到该墓道碑时,内心情感翻涌,便抚碑低吟:“儿时居住南燕,尝诵读韩偓诗,乃五十年后,七千里外,遂获展其坟墓,因缘会遇,岂偶然耶?”

韩偓墓


  那年,弘一法师寻韩偓墓未果,又于年同广洽上人两次前去寻找,皆没能找到韩偓墓,只好请人于墓道碑旁合影一张。出于心愿,弘一法师在那些年收集了不少韩偓相关资料,交由敬奉自己的佛教学者高文显,让他为韩偓立传。弘一法师自己写就一篇《香奁集辨伪》让其列入传中,并为传作序。


  辗转多年后,高文显将编撰成书的《韩偓评传》呈交弘一法师时。据高文显记述:大师当时在厦门南普陀,就召集南普陀养正院的习禅学子,在他居住的寺东南隅小楼中,设一韩偓学士牌位上供。学子和寺僧分两排对立,大师自己当维那,如世俗做功德的仪式,为韩偓亡魂进行追荐。还命高文显站在中间对牌位虔拜,把高作为韩偓的家属行礼。仪式完成之后,大师笑着对高说:“千年后尚有人为其追荐,可谓奇闻!”由此可见,弘一法师对韩偓的推崇与敬重,在今日看来,如是其铁杆粉丝。


  泉州最后一名进士民国著名书法家吴桂生(名增,号古丰州人,——年)听闻弘一法师对韩偓的重视后,便于年向著名华侨黄仲训募金,对韩偓墓进行一番修葺。


  现该墓占地面积约平方米,坐东向西。墓丘平面呈“风”字形,封土高2米左右,周围块石垒砌。龟背形墓顶前立有墓碑,高1.7米,宽0.8米,上刻楷书“唐学士韩偓墓”,原墓碑之一为清末举人曾遒书。


  现墓前存留有石翁仲、石羊各2对,石虎1对,它们造型为五代风格。墓旁后土一石形似人物像,其边上立有原“南安县文物保护单位”石碑与年南安市市委副书记魏坚书、丰州镇党委书记尤猛军所撰的韩偓略传碑文。石翁仲,在民间俗称为石将军。韩偓墓前两侧共有四尊石将军,他们分守两边,对视而立。史料称它们为“其奉剑拱于胸前,剑锋下垂于地”。石将军表情严肃,眉头皱起,嘴唇下陷,其中一尊的头部显现倾斜,流露霸气,传说其目光所对之处,即为约1.5公里外的傅实墓。韩偓墓初为傅实为其营葬,傅实为福建傅姓一世祖,唐王曾敕赐其银印青绶,衔银青光禄大夫,曾任威武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。

韩偓,原籍京兆万年县(今陕西西安樊川)人,出生于公元年,卒于公元年。史料记载,韩偓在十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,从而满座皆惊。李商隐称赞其诗为“雏凤清于老凤声”。龙纪元年(年),韩偓中进士,初于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,后入朝历任左拾遗、左谏议大夫、度支副使、翰林学士。他于唐末之时因避祸而携族人入闽于丰州定居,曾追随开闽王王审知,后因发现王有谋反之意,而后选择隐居于丰州九日山与葵山等地,其间他经常漫游于闽南地界名山名水,曾到过永春桃城、南安诗山等地。


  唐.光化三年(年),当时朝廷宦官头子左右神策军中尉刘季述发动宫廷政变,废昭宗,立太子李裕为帝。韩偓协助宰相崔胤平定叛乱,迎昭宗复位,成为功臣之一,从而曾任中书舍人,深得昭宗器重,并多次欲立其为宰相,然而却被其力辞。后昭宗任韩偓为兵部侍郎。其因忠直、刚正不阿从而多次得罪他人,而后被谗言所害,后被贬职离京,使得当时昭宗皇帝左右无亲信之人。天祐元年(年),朝廷召韩偓回京复职,含有图谋残害之意。韩偓深知一回长安,即入虎口,便不奉诏,且携眷南逃。当时,威武军节度使开闽王王审知对其十分看重,于是派人到抚州邀他入闽。天祐二年(年)八月,韩偓自江西入福建。

韩偓墓道碑(除此图,其余所有图片拍摄者皆与文字作者同一人)


  韩偓一生才华横溢,被世人尊为“一代诗宗”。其诗作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:初期为被贬谪前,中期为贬谪之后入闽之前,晚期为入闽后在丰州定居时。初期在朝为官,他深得昭宗信任,仕途上春风得意,生活上优越奢华,其当时诗作多为艳词丽句,正如后来他在南安寓所整理《香奁集》的序文上所述:“柳巷青楼,未尝糠秕;金闺绣户,始预风流”,其充满了缠绵浪漫之色彩。不过,也有些清新可诵的诗句,如脍炙人口的“八尺龙须方锦褥,已凉天气未寒时”;“燕子不来花著雨,春风应自怨黄昏”等;被斥逐出长安后,韩偓屡经波折,看过无数人间离乱,造成其诗风明显不同,从而大多为:叙写个人坎坷遭遇,倾吐胸中悲愤之情,反感战乱,与百姓疾苦感同身受之作品;入闽之初,韩偓眼观战乱,从而写出传诵千古的名句:“水自潺湲日自斜,屋无鸡犬有鸣鸦;千村万落如寒食,不见人烟只见花。”到丰州定居后,他又写出了“中华地向城边尽,南国云从海上来;四序有花长见雨,一冬无雪却闻雷”和《咏荔枝》等富有地方色彩的诗篇。


  从韩偓约79年的生涯中可以看出,前三分之一的岁月是他人生得意时,中间三分之一他经历颠簸,后面三分之一他因为隐居而生活安然。晚年的韩偓诗作越来越多,后人评价他不仅是“香奁体”的创始人,更是当时现实主义诗作的主流。其诗集《玉山樵人集》曾由《四部丛刊》重印传世,《全唐诗》收录其诗作多首。

韩偓墓周边奇石众多,其墓后有天然石头,像鹰像蛙又像老者。其坐落于丰州深山中,背靠青山,与松林、相思树为伴,因为远离繁华,离水泥路且有三百米左右距离,所以显得较为天然,一般仅为文史爱好者及颜氏后人才会前去拜访。


  二,杏田


  韩偓性喜山水,他择九日山之后,葵山(又名黄旗山)之中的报恩寺旁修建了房舍,并为其族人定居之地,时称“韩寓”,现为丰州镇环山行政村杏田自然村。传说,“杏田”这个名字为韩偓所起,他种植杏树,开垦农田(山坡地),修建水塘(为杏塘,现今仍存),仿效陶渊明式隐居。


  在那里,韩偓下地耕种,上山砍柴,自号“玉山樵人”,并自称“已分病身抛印绶,不嫌门巷似渔樵”,他在那儿过起了退隐生活。他于梁龙德三年前后(公元年前后)于南安梅山镇龙兴寺病逝。后来,韩偓的后代在宋朝时考取了功名,从而迁回西安居住,他们将杏田的房舍、田地赠于韩偓的好友永春人颜氏居住与经营。


  颜氏一族在千年时间以来一直为韩偓守墓,他们曾于韩偓墓地右侧修建了守墓人居所,而今那儿还遗留有滴水瓦当与守墓人之墓。杏田颜氏留有族规:凡村中有名望之人皆有义务为韩偓守墓……此族规一代又一代延续而来。现今,他们在每年的清明节,都会像祭拜自己祖先一样去祭扫韩偓墓。清扫、献贡品、放鞭炮、三鞠躬……现环山村位处偏僻,常年宁静,年青人大都下山经商及工作,山村中以老人居多,总体人数三百多人。

学士古榕


  韩偓在杏田亲手种下了一棵榕树。多年的时间过去了,原本那棵榕树因雷电被击倒,而后于数百年前它重新发芽如今已枝繁叶茂,树身离地面两米高度分叉为二,如是两棵,腰身处长着铁芒葚,显示淡灰色,有如一片片云彩停留于半空。其根部盘根错节,像是纷纭人间。高处错落有致,高耸漫漫,仿佛历史烟云。地面长年有着落叶,沉淀成时光沧桑。


  杏田自然村三面为山,村口有着一座王公宫,其风水为“万金不断”。传说,正因如此,所以杏田人才辈出,从杏田走出去的华侨及国内经商者大都生意兴隆。那宫庙前便是韩偓曾亲手参与挖掘出来的“杏塘”,而今其水质清澈,塘中有鱼儿游荡。宫庙与杏塘扼守着杏田天然的村门,杏田位于门内,自是一番安宁。


  杏田内,有地形为螃蟹穴,有古厝位于蟹头处,村民称其长年有“螃蟹吐口水”之景观。穴边地形有如“一线天”,村中有杉树、含笑花、杨桃树等,皆高大、苍翠。富裕起来的杏田人依地形修建起时尚、阔气、优雅的别墅,站在院前,可观远处泉州市区繁华景象。

杏田民居


  杏田内,现存留有多幢清末民初闽南传统建筑,其中一部分保存较为完好。有一颜氏祖厝为当地颜氏华侨挑黄金回村修建,其上有吴桂生、曾遒联合题写的门匾。当地百姓近年对其进行修整,其门上垂花柱、门当等木石构件皆保留十分完整。

时尚高雅别墅与古朴民居相映衬,清泉形成小溪流贯穿杏田,各种果树及新鲜蔬菜穿插其间。特别是那一片清新空气与宁静氛围,让许多游客记忆犹新。也正因如此,福建日报曾以“世外桃源”为题对杏田自然村进行了报道。


  三,万衣岭


  环山上,青山连绵,其历史深处的古道绝大都已被现今的水泥路替代。前往万衣岭的路上,需经过“威意庙”,其庙周边有着不少明宋时期的陶片、残瓦、破瓷,周边红土里夹着一层红砖,它们在诉说着该地历史沧桑。

万衣岭石碑


  沿着庙后小路,行走数百米便到达万衣岭。岭上地势开阔,站在其上可清晰望见泉州动车站对面的软件园、泉州市区及山下不远处的南惠高速公路。据说,当年民族英雄郑成功在那里看见了泉州城墙,就整军休息,并鼓励士兵,胜仗在即。那年攻打泉州城多路合击,此为其中一路。结果却失败了。另一说,郑成功攻打万衣岭所在地的丰州城,只用了几个“炸包”就轻松进城了。

万衣岭古道


  万衣岭上古道,名为:泉永古道。其为石板路,遗留下的部分显得平整,曾经或许比较宽敞,如今大多被掩于杂草之中。从岭上向下行走,大概米的距离,便到达“万衣岭”石碑处。其碑高厘米、宽60厘米、厚度为15厘米,碑上刻有“万衣岭”三字。碑面文字显示,该碑为清朝曹廷莲、谢宗安于乾隆丙武年桂月重修。距离石碑约5米处,有一座古老面向山下的浮雕佛像土地公石龛。边上还有着一座荒废的宣统三年重修的避雨屋,只是而今的它只剩三面墙壁在黯然无声抒写岁月的沧桑,或也在讲述着那里曾经有过无数人来人往。


  翻开史书。清顺治四年(南明隆武二年(年),郑成功与其叔父郑鸿逵商定进攻泉州城,有两万多将士在丰州葵山半山腰遇到大雨,军士衣服尽湿。转晴时,郑成功下令将士卸甲晒衣,晾衣于山石之上。顿时,众军士将黑布缝制的军服脱下,拧干汗水,摊晒在山岭上,万件黑衣,披蔽山岭,蔚为奇观。正在这时,烈日拨开云朵。有人惊叫:“观音菩萨拨开云雾带来烈日!”将士们寻声望去,观音出现在云间,乌云散尽,艳阳当空,照在万件军服上。后人为了纪念郑家军在岭上晒征衣,便把这座山岭改名为万衣岭。因征衣为黑布所做,所以它的名字又叫黑衣岭。


  传说中,在距离“万衣岭”石刻米处有一郑成功藏宝图,郑成功当年在那石上刻下七个图案,如果后人能够破解,则能找到郑成功当年埋下的宝藏。今时现场观之,其石上有半月形,有鞋印状等图案,那些图案旁边刻着一些长短不一的线条,所有图案皆分布于同一块岩石上,如是有特殊的蕴意。

藏宝图


  那岩石形状如是墓碑,老一辈当地人将它称为“墓仔头”。在上世纪民国期间,当地兵匪横行,一时之间曾有数百人满山遍野在那儿寻找宝藏,甚至动用了炸药,但最终却全部空手而归,因而那“宝藏”至今仍是迷题。

古道原本从万衣岭上延伸而去,一面向着永春,一面向着泉州。不过,如今它们早已是断断续续。多年的时光过去了,那年民族英雄郑成功在万衣岭上的叹息与喝彩,在鼓舞士兵后的欢呼、兴奋与思虑,他们的步伐,他们的节奏,他们的心跳,都早已完全消失。留下的只有环山千百年来的沉稳、秀丽,以及泉永古道的石板、石碑、避雨屋,在散发历史无言的叹息。


  四,血潭坑


  威意庙前道路,继续深入环山,在一道下坡途中,左侧有着一块3.5米高的“叫应石”。相传,它为郑成功曾经的指挥台。其所在地,名叫:血潭坑。

叫应石


  “叫应石”上刻有一“佛”字。传说郑成功曾在那里,站在石上指挥操练士兵。只要站在上面,大喊一声,便能听到远处传来三、四声清晰明显的回音。在石下叫喊,同样也有回音,只是相对回音就不那么洪亮了。是故,有些人们也称它为回音石。

叫应石地处葵山一处空旷地带,下方长年有着草原一样平坦的绿草地,再下方则是一道峡谷。绿草地上常有牛儿在自在的吃草,时有许多白鹭悠然停留。那一幕静逸的乡村画面,便是超脱世外的美景。


  五,兵马共归处

在环山,传说有郑军与清兵血战时的战场,由于有大量兵马死亡,鲜血染红了山谷里的水,后人称那里为“血潭坑”。而后,他们将兵马葬于一处,人们为之取名为“兵马共归处”。


  六,古墓碑埕


  在环山竹脚自然村,在一排旧时生产队用的仓库,其边上有着一处晒谷场,面积约平方米,显得平整。神奇的是,用于密集平铺于地面的石板,皆是明清时期的墓碑,有近百方之多。

古墓碑埕


  墓碑有大有小,有完整,有残缺,有石碑正面向上,也有向下。其上姓氏有:颜、施、吴、庄、郑、伍、傅、洪、王、陈、罗、李、黄、许、谢、张、郭、龚、苏、邱、蔡、林等。其上字迹有:“龙江吴氏祖坟”、“石湖郭氏祖坟”“九牧林氏祖坟”、“燕山黄公墓”、“赐进士李修诰封妣孝道”、“清澹侯庄公墓”、“承德郎上诚斋吴公妣”、“(清)紫云许曾祖妣许门陈氏墓长孙正善附葬”、“南浦考崧轩陈公”、“(皇清)晋邑鳌城王母节勤龚氏墓”、“陈江丁母好德陈氏坟茔”等。

古墓碑石埕


  据文史专家王赞成介绍:“出现在那些石碑上的姓氏,大都集中在南安石井、晋江东石、石狮石湖等地。它们距离丰州较远,其祖坟却建于环山,从侧面反映了环山的风水地理在大泉州地区相当著名,十分优越,同时也说明了那些姓氏绝大多为名门望族,因而才有条件远至环山入葬。

现今清源山对于泉州城的地位,如是当年环山及环山上葵山对于古代丰州城的地位。从中,可以看出,环山为古时风水佳处。从而,环山多墓地。据介绍,在上世纪60年代“破四旧”期间,当地村民为了晒粮食,便寻了那些无人祭扫的墓葬,从中取出墓碑,铺就了那一处晒谷场。这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,这是人世间一种奇特现象之一。

葵山下并不只一个丰州镇,在以上名人墓之外,在葵山的另一侧,康美厝斗村有着一座将军山,其上坐落着一座清代墓葬,为施琅将军父母墓。墓前下方有两根十米高的古望柱(部分埋于地下),古人将十米粗大石柱敲磨得十分平整,运至远方山顶当真不易。施琅将军手笔,自是不凡。那儿视野开阔,在墓前可见,远处正对面有着满满一捧人家,两侧山峦相拥,背后葵花籽遍布。

笔者认为,古人把父母安息之地放于美好风水处,并不只为子孙后人的前程,更是一片孝心的体现与寄托,从而可以让父母间接拥有世间美好山水。


  七,一品夫人遗迹


  在环山松仔岭自然村中,有旧房中石横梁上刻字:广东提督施世骠之母;有余姓人家猪圈顶棚石条刻有:皇清诰封正一品夫人懿庄张氏坟。据村民们回忆,旧时村子附近有着一座古墓,墓前立着石人、石马,有两根望柱上雕有石狮子、有原墓旁碑亭的粗大龙柱被人搬去附近作为仓库建造材料等。现今,那古墓早已不存,其石构件被分散于村中各处,大都已遗失难寻。


  据资料显示:施世骠(年——年),字文秉,清朝初期名将,晋江县衙口村人,为靖海侯施琅第六子、漕运总督施世纶之弟。在施琅于康熙二十二年(年)受命征台时,年仅十七岁的世骠被委以守备之职,随父出征。雍正元年()八月,雍正帝宣布:施世骠克取台湾,“厥功甚大”,“著给与世袭一等阿达哈哈番”。康熙四十七年(年),施世骠擢升为广东提督。

据文史专家介绍,原本位于松仔岭附近的古墓,其主人为施琅之妻、施世骠之母。由于施琅与施世骠战功卓著,因而其妻、其母同享朝廷封号及墓葬规格。

除了该墓,松仔岭还有着两座施琅家族墓,该地可称为施琅家族专用墓地之一。现今,其墓穴尚存,有相关墓志铭于闽台缘博物馆中陈列。

据介绍,在风水学中,环山、葵山位于原闽南政治、文化、经济中心—丰州城正北。其坐北朝南,属天官位,离天最近,为风水极好之地。因而古时权贵之人,便将家族墓葬营造其上,如:闽南傅氏始祖傅实墓、吕惠卿之父吕畴墓、宋左丞王安中墓、宋节度使苏缄墓、明长史诸葛应科墓、明兵宪廖鹏举墓,皆同在环山。其中,吕畴的的墓志铭,为王安石撰写。


  八,古山寨


  清源山海拔米、紫帽山海拔米、葵山海拔.8米、罗裳山海拔.5米,它们并称为“泉州四大名山”,其中葵山山峰最高。葵山位于环山村,因为从远处看过去其山上的石头形似葵花,所以得名,它为丰州境内最高峰。葵山上有着两处遗址,疑为冷兵器时代古人守护安宁与战争年代传递信息时报警所用的“烽火台”。当地地名为:夹烧寨与鹅冠寨(用林业地图标志取名)。烽火台,为古代戍边报警的军事设施,而今已不多见,在闽南地区较为罕见。

葵山上望桃源水库,守望者


  历史上的丰州长期为闽南地区最繁华之地,长年作为郡、县治所,曾为闽南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。从而,它即是交通要道与军事战略要塞。明.嘉靖年间,倭寇数回入侵丰州。时,丰州城以石筑墙,城高9米,环城0米。那些年,文明门楼上,丰州城的军民们利用飞箭投石与倭寇们浴血奋战。倭寇用火炮轰炸,导致城门倒塌,丰州军民们就手拿大刀、长矛、棍棒组成蛇脱壳等战阵与倭寇们厮杀,鲜血染红了丰州城,丰州百姓们以坚强不屈的意志最终赢得了胜利。

寨墙


  夹烧寨和鹅冠寨所处位置皆地势险要、易守难攻。目前其遗址,部分保存较为完整,从中可见寨门、城墙、蓄水池等设施。山寨处,皆设置有疑为烽火台。古时,两处烽火台能够相互呼应、互相提醒。传递信息时,其东南边的清源山、正南方的紫帽山皆能清晰可见。夹烧寨的西边为鹅冠寨,它起着观察、瞭望等辅助作用。两台虽处于不同山头,但两者所处位置需要相互呼应,缺一不可。现今,那些石头整齐砌成的防御墙上显现斑驳,那些石头经过数百年风雨的覆盖,而今古意浓浓。山寨内外四处杂草丛生,铁芒葚遍布。山中奇石层出不穷,石门、石桥安然停留于岁月之中。山顶处大石平整,有数方凹陷处,积着雨水,疑似人为的蓄水池。它们如是一面面天然镜子,映照着天空与云彩。野生的兰花一簇簇独自亭立,野生的虎皮兰点缀其间,一棵苦楝树似乎与寨墙相互守护,寨下有一山洞内流水潺潺、水质清亮。天气好时,在山寨上远望,可见泉州、丰州景色。地势十分开阔,山水亮丽,令人心旷神怡。

寨门寨墙


  明末清初,社会动荡,百姓生活无着。于是依山立寨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。从而,闽南古时多山寨,山寨间有古道连接,葵山的山寨也不例外。其上的古道曾为泉州通往永春、德化的驿道。因而,其军事地位不言而喻。距离葵山直线约七公里的地方,为康美镇兰田村,其山巅之上在明末清初有着宝兴寨。宝兴寨南面有它的分寨先锋寨。

山寨边门


  不难想象,曾经的宝兴寨、先锋寨、夹烧寨、鹅冠寨与其它山寨,其有烽火台能够相互呼应。夹烧寨整体规模有数千平方,其占地面积约可生活千人左右,其东北边为洛江区马甲镇。其正大门如今已然倒塌,但基本构造依稀可见。其内有着旧时房屋的墙体,以及当时在峭壁上开辟出来的小道。山中有着一处山洞,可进入百米。其洞内被数块大石横堵,阳光灿烂时,有缕缕阳光从侧面射入其中。此洞显得神秘,具体多深,暂时无法探知。曾经,它或为古人居住之地。文史专家王赞成曾在那儿发现了一些明代青花瓷碗的碎片。他认为,夹烧寨应是在明朝时期或之前所修建。因为清朝起,炮火便被运用于战争,山寨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小。

葵山


  夹烧寨显得较为荒芜,而鹅冠寨则相对比较入世人眼界。它的面积约为夹烧寨的四分之一,其上有个明显的标志,那就是“风动石”。它的大门受到破坏较小,现今依旧挺立。那里同样有着一个山洞,似为人工挖建,初步推测它曾经应起着民住、避险、避难、储藏作用。


  据介绍,葵山的古山寨曾一度被土匪与国民党占领,作为其根据地。到了抗战时期,那里的土匪难民混杂居住,成了落难者的聚集点,人数最高时达到0人。据史料记载,新中国成立时,在丰州境内,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反动军警、特务及部分反动党团骨干分子,不甘心失败,组织了“东南人民反共救国军白云纵队”,其活动猖獗。年2月18日夜(农历正月初二日),“白云纵队”陈章以、苏荣辉与苏用辉等匪首率匪徒30余人袭击第九区公所,之后,县、区干部及民兵配合解放军,采取“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相结合”、“专门力量与人民群众相结合”的方针,对他们进行清剿。那些“残兵败将”曾到丰州乡公所抢劫枪支弹药。为了剿匪,为了防止“残兵败将”以夹烧寨作为据点,铲除后患,解放军在夹烧寨进行了剿匪。那一次,夹烧寨遭到了严重破坏。到了年,人们开荒造林时,曾把夹烧寨的一些建筑材料搬运开用以修建防护林等建筑。

葵山上鱼形石


  古山寨的往事与那儿的山峦一样,有着一份峥嵘,善恶随着时代而变迁。遥想明代及以前的岁月,我们的先辈们没有热武器,没有长久的和平。他们为了抵御猛兽与邪恶,用石头与不多的铁器去拼搏,依靠大自然的险峻守护家园。而今,那里遗留下来的人工柱洞,遗址中的残破瓦砾无不在诉说着那儿曾经的喧嚣,诉说着百姓们为了生存与更美好生活的意志。

现今,古山寨遗址十分安静,静得使人渐渐轻易能够放松心情,静得岁月更加安安稳稳,静得思绪一次次轻飘到远方。曾经山寨的人声鼎沸已然不再,留下的是时光的宁静。这种巨大的反差,是历史给予知觉的冲击,是盛世繁华是现世安宁的追索与见证!


  九,古桥流水


  在环山,有多处小桥流水。那些地方,或水石清亮,或浮萍荡漾,大都时候显风光明媚。

环山溪流


  有老树下景致清幽,弯曲过后,入目之间世界似乎一眼洞开,如同瞬间走入了世外桃源。光滑的白石、红石,遍布多姿的溪流,水溢处形成了洁白奔流的瀑布。流水声欢雀,大石嶙峋,许是长年受水流冲击,因而看过去令人感到十分顺眼,甚而为之振奋与热情。桥下,溪里的石头被流水冲刷了至少数百年光阴,踩上去无比润滑。石上许多地方,刻有条纹,那是古人为防滑而作,石壁上另有古人刻字为记。

环山流水

优美风景中,蕴含着一份底蕴的清静,为隐居佳处。尘世中人,能在那儿度假、避暑、休闲,进而饮茶、酌酒,意境自是优美。

古石刻

十,石猴拜天

石猴拜天

环山地界山高处,有一处海蚀石或风化石,其形如:猴子双手合拳,置于胸前,在拜谢天地。当时人称之:石猴拜天。

 

十一,地震石刻

在环山马垅自然村,有一方明代摩崖石刻,至今四、五百年历史,表面风化较为严重。其面积约1平方米,文字共有6行,碑文隐约可见:“先公×成志喜……为×先兆挂心……连一脉龙五岭拱双阳……地震山川正发……见云仍绳祖德武……明赐进士……孝子××勒石。”

当地民间传说:明代有一户人家,在探寻风水之时,在该地遇大地震,他们认为那是石牛翻身。当时天地变色,那人认为此为祥瑞,便作诗一首,刻于其上,以作记事。

十二,马人石像

马垅自然村,也称“马人村”,源于那儿有着两尊文官石像与两尊石马雕像。其属明代风格,原本应为墓葬配套,现无人知晓其归属。今仍存。

十三,神秘石棺

位于环山原蔡田范围内,现有一处古山寨遗址,名:石棺寨。其名来源于古寨对面有着一处石棺,其位于戏仔墓近处。石棺主体为一方天然整体巨大岩石,棺盖显厚重,重约两吨。它依山而建,呈巨石镶嵌式,有石板堆彻,侧壁等处有石榫咬合,显浑然大气。

石棺尺寸长约2.5米,宽1米,高80厘米。其原本有墓碑,写着“石棺”等字。在专家疑为伊斯兰墓,也有人疑为汉人墓,可能为明宋元时期产物。


  十四,综述

环山原本最大的自然村落,名为:“直岭”,现已变迁。原本归属环山的一些自然村落有些已然消失,比如:桃源水库下原本的村落“九臬”、靠近竹围的蔡田等,;曾经环山通往外界的道路皆为土路,呈直线,给人感觉便显得较近。而今,由于各自然村皆通了水泥公路,绕得较远。给人的感觉,便似乎离外界比较遥远。

路旁古石碑


  在葵山的路旁,散落有古老石碑。石碑大概一米高,半米宽,其上刻有花纹,没有任何文字,那古朴的花纹看上去显得十分优美与柔和。石碑前有一小供台,现今已然塌落。看过去,它不像墓碑,也不像宗教产物。个人猜测,它有可能是古人为士子赴京赶考或为古道标识所立的指示牌,但此可能性却是不高。据介绍,不少文史专家对它也是莫名,暂时没有人知道它为何物,至今仍处在研究过程,从而它流露出了几分神秘。

在环山,风光秀丽,空气较为清新,古迹众多,适合徒步旅行、健身、访古、探幽。在环山,有森林连绵,有松林清幽雅致,有松叶厚厚铺在地面,有林中木屋。行走其中,如入童话世界。在部分山崖处,可望见山下泉州动车站全景,及泉州市区壮阔景象。

山林与环山村的13处自然村落相互搭配,水流与瀑布点缀其间,泉永古道穿越古迹遍布的环山,韩偓墓与郑成功焚衣处、郑成功指挥台(血潭坑)、古山寨、烽火台、古桥、古石棺、古石刻、古村落为伴,在一千多年的时光里,民族英雄郑成功去过,施琅将军去过,弘一法师去过……古迹遗留,岁月安然,穿梭时光,故事传说渐入心中,千滋百味浮上心头!

文、图/洪少霖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